当前位置 :
6岁的宝宝在学前班让人头疼的问题
更新时间:2024-03-29 17:13:15
2人问答
问题描述:

请教王老师:我家宝宝今年11月底满的6岁,男孩儿,现在学前班就读快一学期了。最近学校老师和其他同学及家长很多反映他太淘气。老师说他很聪明,学习好,反应力快都没得说,就是太淘气,太爱打闹,同桌都换了好几个了,刚换这个还不知道人能否呆得住。他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:

1.爱和同学打闹,伸手戳人一下,或打人一下就跑。

教过他不能那样打人或闹着玩,可他就不听。

2.抢别人的学习用具等东西,抢来自己用或扔掉;或直接把别人东西弄到地上。

问他为什么那么做,他说,他的东西也老是找不见了,就是谁谁拿了,所以他也去拿别人的来用。我们也不知道就是别的孩子

也拿他的东西,还是他自己不会保管。

3.拿别人的东西带回家。

严厉教训过他,不能拿别人的东西。让他带回去还给同学或交给老师,好转了一阵,最近又把同学的小人书带回家了。他说是

同学送给他的。哎,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。就说送的也不能随便要,还让他拿去还给同学。可毕竟我们不能全程跟踪,是

不见他带回的东西了,但也不知他是否还回去,还是自己藏什么地方了,而回来编谎话。搞得我们很头疼,也没把握。一个班

有60多个同学,老师也管不过来的,我们当家长的究竟该怎么办才好?

4.爱取笑别人。见别人摔倒或出错、失误什么的,他就放声大笑,幸灾乐祸的取笑别人。

在家见爸爸妈妈做错了什么,比如不小心撒了水了或踩滑了差点摔跤他也是这样笑话父母。带他在外边玩,见谁摔倒了,也是

哈哈大笑。我们每次都说他,见人摔倒什么的要去帮助别人,更不能取笑别人。可他还是这样。

这些现象以前也间断的出现,也都说教他。今天送孩子上学,有好几个家长指认他告状,说他太费,太淘气。有一个家长就说,他老去拿人家孩子的橡皮泥来用或扔掉,或把人家孩子带去学校喝水的水瓶给扔地上,人家就很烦他了。还有别的班的老师也指证他去找那班的孩子打闹。搞得到处“臭名远扬”的,弄得我们很头疼。

针对以上现象,我们家长该如何更有力度的引导,请王老师支招,在此先表示衷心的感谢!

陈慧回答:
王文革把你的问题转到了我这儿,我按照我的思路和理解回答你的问题(用你的话是支招),权当给你多一种解题方法和看待问题的角度。从孩子长远的发展来看,成功与否,固然与他的智能,反应力等因素有关,但不是必然的,踏实与好的习惯将是受用终生的。见过一些在校绝对算得上聪明的学生,但是后续的发展情况算不上理想。 先说在家的问题。 忍总不是办法。不好好洗漱,不肯自己动手,跟父母讨价还价。这些现象,说明他完全掌握你们的情况和底线,还会适时增加他的筹码,不是聪明,是胆子太大。估计他每次哭闹,目标达成度很高,所以屡试不爽。 孩子从小到大,都是你们自己带大的吗?还是有老人帮忙?教养风格上(包括父母之间)是否一致?是不是一直宠爱有加? 早上不抓紧,该迟到就让他迟到,要给他些教训,让他知道除了父母和老师约束他之外,还有叫制度规章的在约束他,按照学校的规章办事,必要时可以和老师校方达成默契。 还有可以寻求第三方的帮助,也来个“委托管理”,比如父母“出差”一段时间,一定要对第三方给予足够的权力和信任,当然第三方也要足够可靠。让孩子感受感受父母的好。 目前,估计对你们来说在家比较现实的方法还是“冷处理”。 再说在学校的问题。 大多遇到你孩子这样的问题,如果老师不给调座位也难,其他家长会逼着老师换的,换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人一座,且要么离讲台最近,要么离讲台最远。根据你的描述,你家小孩的状况是什么“市面”都见过,所以打和唬和哄都收效甚微,唯独要让他尝点苦头。 抢别人的学习用具,拿别人的东西回家,该赔偿就赔偿,把他最喜欢的物品赔偿给别人,还东西的时候,家长不好控制,就牺牲时间和脸面,陪他去,让他把东西交到其他小孩或家长手里。至于他掉东西的事情,可以请老师协助调查。 家长和孩子之间是斗智斗勇的一场角力,很显然,在你们的这场角力中,家长处在下风,说是引导,不如说是需要管教。孩子毕竟还小,要把他的“笼头”扳回来。
陈慧回答:
说明孩子的确是有空子可钻,处事方式上也渐渐形成了他的习惯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会具有叛逆的精神,觉得自己长大了,可以独立面对问题,解决问题,随着年龄的增长,情况会发生变化。没有一帖良方,能够立竿见影,只能逐步地去转变和改善。 丢三落四的情况,不光你孩子有,这是通病,家长可以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比如给孩子准备若干文件袋,分门别类,专门收纳各种簿册等。
最新更新
一对三(yiduisan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邮箱:  联系方式:

Copyright©2009-2021 一对三 yiduisan.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-2